中华传统节日诗话6:社日
如果你喜欢本文,敬请转发;如果你愿意持续分享,敬请关注。
◆ ◆ ◆
◆ ◆ ◆
余梦楼
◆ ◆ ◆
【作者简介】
李全修(1940—),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。
1960年参加工作,终身从事师范教育。
以舌耕为本业,笔耕属于玩票,雖无几何成果,仍乐此不疲。
行年八十,不知老之早至。
中华传统节日诗话6:社日
文|李全修
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,农业是立国之基,是保证人民生活、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,所以自古人们就崇拜社神(即土神)与稷神(即谷神),并以二者“社稷”作为国家和政权的代称。因此,历朝历代,上自朝廷,下到民间,都非常重视祭祀社神,祈求丰收。
祭祀社神要建立社坛。东汉应劭《风俗通义·社神》引《孝经》说:“社者,土地之主。土地广博,不可遍敬,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,报功也。”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:“惟徐州……厥贡五色土。”这五色土就是舜时填筑社坛所用之土,可见社坛的神圣。不仅国家要建社坛,各级政权直至民间都要建立社坛。《礼记·祭法》规定“王为群姓立社,曰大社。王自为立社,曰王社。诸侯为百姓立社,曰国社。诸侯自为立社,曰侯社。大夫以下,成群立社曰置社。”东汉应劭《风俗通义·社神》引《周礼》说,民间“二十五家置一社”。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“乃立冢土”说的是周的先祖古公亶父带领周族自邠迁岐建立社坛之事,把建立社坛当做民族的一件大事予以记述,可见其重要。
建社的目的是为了祭社。《周礼》载,大宗伯掌“以血祭祭社稷”;小宗伯掌“建国之神位,右社稷,左宗庙”,负责社稷坛的建立;祭祀时,鼓人“以灵鼓(六面鼓)鼓社稷”,舞师“教帗舞(帗fú,五色帛装饰的一种舞具;帗舞,周代用于祭祀社稷之舞,因舞者执帗而得名),帅而舞社稷之祭祀”。可见周代已经有了明确的祭社仪典。
祭社的目的是祈求丰收。《周礼》说,置社“但为田祖报求”,《风俗通义》引《孝经》说,“封土以为社而祀之,报功也”,所谓“报求”“报功”,又叫“春祈秋报”,即春耕时向社神祈祷丰年,秋收后再对社神报答神功。《诗经·周颂·载芟》就是“春籍田而祈社稷”(毛诗序语)的乐歌,《诗经·良耜》则是“秋报社稷”(毛诗序语)的乐歌,可知,春秋祭社,春祈秋报,已在周代诗歌中得到反映。
古代以干支记日,祭祀社神的具体日子,周代曾用甲日(见《礼记·郊特牲》“社祭土……日用甲”),汉代以后改用戊日。之所以不用甲日而改用戊日,是因为社为土,甲为木,土畏木,故不用甲日;戊居天干(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)之中,中央属土,正与社相配,故选择戊日祭社。汉以前只有春社,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,正当春分前后(2019年春社社日即在春分的第二天)。汉以后始有秋社,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,时在秋分前后。
社日最重要活动是祭祀社神。
《礼记·郊特牲》记载了周代祭社的规范:“唯为社事,单(通殚,尽)出里;唯为社田,国人毕作;唯社,丘乘(九夫为井,四井为邑,四邑为丘,四丘为乘)共粢盛(zīchéng,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)。所以报本反始也。”(译文:里社中举行祭社时,全里社的人都要参与尽力;为准备祭社所用的牲而田猎时,国中之人都要参加;供给祭社所需谷物,由各单位农家共同凑集。这是为了报答大地的生养之恩)
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了晋代祭社的做法:“社日,四邻并结宗会社,宰牲牛,为屋于树下,先祭神,然后享其胙(平均分享祭社上供之肉)。”祭社活动无论老幼都必须参加,祭祀之后,共同会餐欢饮。唐代王驾流传极广的《社日》诗就是这一活动的反映:
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
下面四首诗对祭社的过程、场面、细节有更加生动具体的描述,可以使我们对宋明时期的祭社活动加以还原:
二月祭社时,相呼过前林。磨刀向猪羊,穴地安釜鬵(qín,炊具)。老幼相后先,再拜整衣襟。酾酒卜筊杯(卜卦),庶知神灵歆(享受)。得吉共称好,足慰今年心。祭馀就广坐,不间富与贫。所会虽里闾,亦有连亲姻。持殽相遗献,聊以通殷勤。共说天气佳,晴暖宜蚕春。且愿雨水匀,秋熟还相亲。酒酣归路暄,桑柘影在身。倾攲半人扶,大笑亦大嗔。勿谓浊世中,而无羲皇民(伏羲氏时自由安乐的百姓)。(宋·黄大受《春日田家三首》其二)
春风吹晴杏花雨,东村西村鸣社鼓。长旂翩翩导前路,乐舞于于(相连属的样子)成队伍。冠带郎君颜貌古,插竹簪花相媚妩。可是平生惯尘土,不学时人觑面目。髦髦童儿亦覶缕(luó lǚ,犹言弯弯曲曲),骑牛老儿妄伛偻。桑柘影斜山日暮,醉饱归来同笑语。田家之乐乐如许,正是太平无事处。孰知异世多官府,村乐荒凉无此举。大家役役(劳苦不息的样子)如征戍,小家戚戚驱儿女。白日康庄猰㺄(yàyù,传说中食人的怪兽)多,黔黎(百姓)尽作逃亡户。云林丛社能识取,抚绥宁信巅崖苦。按图阅景自凄楚,谁是龚黄(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)谁卓鲁(汉卓茂、鲁恭的并称。均以循吏见称)?(元末明初·王冕《村田乐祭社图》)
我家社公(即土地神)耕凿(耕田凿井)主,求晴得晴雨得雨。今春作社神更欢,值我一年新病愈。墙下小桃红满枝,塘东弱柳垂金丝。社饭炊香出茅屋,腊酒(腊月酿制的酒)一倾连数卮(酒杯)。土鼓逄逄(páng páng,象声词)过林际,醉插山花共神戏。隔邻鸡犬喜欲狂,接席儿童相笑詈。满爇炉香焚纸钱,大家再拜祈丰年。放臣(放逐之臣,作者自指)敢道金马客(指翰林学士),明日扶犁同下田。(明·程敏政《春社谣》)
十日一风五日雨,社前拜祝神已许。瓦盆潋滟斟浊醪,高俎(陈放供品的食案)纵横荐肥羜(zhǔ,羊羔)。呜呜笛声坎坎鼓,俚曲山歌互吞吐。老巫狡狯神有灵,传得神言为神舞。祭馀分肉巫自与,醉里狂言相尔汝。小儿觅饼大儿扶,头上神花付邻女。(明·瞿佑《春社词》)
社祭所供饭食叫做社饭,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秋社》:“贵戚宫院以猪羊肉、腰子、奶房、肚肺、鸭餠、瓜薑之属,切做棋子片样,滋味调和,铺于饭上,谓之社饭。”
祭社所供之肉称为社肉,又叫福肉,祭后分给各户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里中社,(陈)平为宰(主持人),分肉食甚均。”说明至迟汉初已有祭社分胙的习俗,而至宋更加盛行。陆游有《社肉》诗云:
社日取社猪,燔炙香满村。饥鸦集街树,老巫立庙门。虽无牲牢盛,古礼亦略存。醉归怀馀肉,沾遗遍诸孙。
词人辛弃疾亦有词云:
连云松竹,万事从今足。拄杖东家分社肉,白酒床头初熟。”(《清平乐·检校山园书所见》)
祭社所供之酒叫做社酒,俗谓饮之可治耳聋。宋·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卷上:“世言社日饮酒治聋,不知其何据。五代李涛有《春社从李昉求酒诗》云:‘社公(李涛小字)今日没心情,为乞治聋酒一瓶。恼乱玉堂将欲遍,依稀巡到第三厅。’昉时为翰林学士,有日给内库酒,故涛从乞之。则其传亦已久矣。”
宋人有诗云:
幼学已忘那用忌,微聋自乐不须医。(自注:“古谓社酒治聋。”)(陆游《社日》)
天道尊高父道同,地亲如母祀先农。社翁不肯饮残水,野老犹能存古风。箫鼓村田聊击壤,鸡豚社酒好治聋。满庭芳曲还堪唱,一笑东坡鬓已翁。(宋·许月卿《天道》)
膏雨如酥,暖风欲醉,锦绽群芳。郊原蹊径,花气暗浮香。处处红新白嫩,舞丝丝、柳茜微黄。斗春风,枝头蝴蝶,沙上鸳鸯。 景物媚韶光。喜良辰、山融水艳春阳。缓寻芳草,约友载壶觞。扶醉傍花随柳,更豪吟、风月徜徉。愿东君,还怜我辈,收拾休忙。(明·高濂《东风齐着力·花朝》)
农家好客,祭社会餐常邀路过的客人。宋代陈造《绍熙壬子劝耕妙胜四首》其四记载了这样风俗:
桑条麦陇接比邻,社酒家炊丐(给予)路人。
陆游著名的《游山西村》也反映了了这一风俗:
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箫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。从今若许闲乘月,拄杖无时夜叩门。
祭社还要举行赛神会,用仪仗、鼓乐、杂戏迎接土神出庙,周游街巷或村庄以祈农事,称为“社会”“社赛”或“春赛”。唐代写社日赛会的诗如:
野老才三户,边村少四邻。婆娑依里社,箫鼓赛田神。洒酒浇刍狗,焚香拜木人。女巫纷屡舞,罗袜自生尘。(王维《凉州郊外游望》)
二月村园暖,桑间戴胜飞。农夫舂旧谷,蚕妾捣新衣。牛马因风远,鸡豚过社稀。黄昏林下路,鼓笛赛神归。(白居易《春村》)
白布长衫紫领巾,差科(差役赋税)未动是闲人。麦苗含穟(同穗)桑生葚,共向田头乐社神。(韩愈《游城南十六首·赛神》)
宋代以后表现社日赛会的诗更多,略举几首:
鼓声迎客醉还家,社树团栾日影斜。共喜今年春赛好,缠头(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,客以罗锦为赠,称“缠头”)红有象生(模仿真物)花。(宋·贺铸《和崔若拙四时田家词四首》其一)
击鼓坎坎,吹笙呜呜。绿袍槐简(槐木手版)立老巫,红衫绣裙舞小姑。乌桕烛明蜡不如,鲤鱼糁美出神厨。老巫前致词,小姑抱酒壶。愿神来享常欢娱,使我嘉谷收连车。牛羊暮归塞门闾,鸡鹜一母生百雏。岁岁赐粟,年年蠲租。蒲鞭(以蒲草为鞭,表示刑罚宽仁)不施,圜土(牢狱)空虚。束草作官但形模,刻木为吏无文书(相传上古时,画地为牢,用木头雕成狱吏,作为刑威的象征)。淳风复还羲皇初,绳亦不结况其馀。神归人散醉相扶,夜深歌舞官道隅。(宋·陆游《赛神曲》)
作社朝祠有足观,山农祈福更迎年(祈求丰年)。忽然箫鼓来何处,走杀儿童最可怜。虎面豹头时自顾,野讴市舞各争妍。王侯将相饶尊贵,不博渠侬(他、她)一饷癫。(宋·杨万里《观社》)
清晓鼕鼕鸣社鼓,前村后村走儿女。田家醵钱(凑钱)共赛神,谢神时晴复时雨。案有肴酒炉有香,老巫祷祝躬案傍。愿得年年被神福,秋宜稻谷春宜桑。人淳礼简酒无数,歌笑喧阗日将暮。田翁攲侧醉归来,山头明月山前路。(宋·李若川《村社歌》)
清代许传霈的《烟火戏》诗把自己在咸丰十一年(1861)看到的一场热闹的迎神社赛中的烟火戏,描述得历历如绘:
迎神社赛话当前,今年风景胜前年。喧填箫鼓竞龙船,如花小女堕秋千。昨来烟火戏倍鲜,家家约伴乐流连。初红一火细欲然,袅绕而上似炉烟。忽化世界几大千,星流电闪逐风颠。明珠万点缀镜圆,人物鸟兽绝妙传。欲断复续相蝉联,才明复暗几变迁。裙钗到处斗婵娟,鬓影衣香映后先。笑语来朝费万钱,欲与此戏争新妍。斯须人散月高悬,有童街巷拾遗钿。
楚地还有社日驱傩之俗。明·顾景星《蕲州志》:“楚俗尚鬼,而傩尤甚。”其《白草堂集》《乡傩诗》云:“春社作已毕,土风尚驱傩……”(见任半塘《唐戏弄》下册)近现代马一浮也有诗云:“村社时驱傩,儿童学种瓜。婆娑看楚舞,鹭羽正随车。”(《野兴二首》其一)
社日赛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戏曲表演,称为“社戏”。宋·陆游《春社四首》其一就记录了这一情况:
太平处处是优场(演戏的场所),社日儿童喜欲狂。且看参军唤苍鹘(参军,唐宋时参军戏中的男脚色名,后称副净,相当后代戏曲中的架子花脸。苍鹘,参军戏中的男配角名,后称副末),京都新禁舞斋郎(古代舞队名)。
清人许棫有《庙下春社戏台联》三副,是清代社戏的真实写照:
谁苍鹘,谁参军,描摹得世间人,须眉毕见;
有院本,有杂出,难为他说戏的,口舌都忙。
【注】院本:金元时行院(妓院)演唱用的戏曲脚本。 杂曲:即杂剧。
湾有廿三,闹吵吵白叟黄童,赏此乍暖乍寒天气;
班名四六,乱纷纷高冠长剑,演出半文半武排场。
会真古记性情多,小字低呼,北曲好如南曲;
春戏今年重叠做,大家高兴,西村看到东村。
近代马一浮的《社戏》也反映了这一习俗:
前村笳鼓赛江神,峒舞蛮歌爨演(扮演)新。一树斜阳鸦雀散,上场都是拆台人。
大家所熟悉的鲁迅作品《社戏》所写社戏也是这一习俗的遗迹。
和花朝节一样,在社日,妇女也获得了参加活动的自由。张邦基《墨庄漫录》:“今人家闺房,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紃(zǔxún ,编织和针线工作),谓之忌作。”“社日停针线”成了唐代以来的习惯用语:
庭前春鸟啄林声,红夹罗襦缝未成。今朝社日停针线,起向朱樱树下行。(唐·张籍《杂歌谣辞·吴楚歌词》)
乳鸭池塘水满,风紧柳花迎面。午妆粉指印窗眼,曲里长眉翠浅。问知社日停针线,探新燕。宝钗落枕春梦远,帘影参差满院。(宋·周邦彥《秋蕊香》)
过雨春泥白,斜飞燕尾纤。恰停针线坐,自起为钩帘。(明·项佩《社日》)
平皋翠縠浓于染。一幅晴芜青茜。旧社酒徒零乱。添得红襟燕。 枌榆(fényú,故乡)往事还重见。窃炙归来春宴。人在樱桃庭院。今夜停针线。(清·彭孙遹《桃源忆故人•社日》)
红深绿浅。恰石栏开遍。拾将百草斗输赢,减春色、花飞一片。细雨社翁飘点点。任东风吹转。 闺人此日停针线。在朱樱庭院。微寒料峭卷湘帘,怕误却、去年归燕。小瓮鹅黄倾几盏。做看花春宴。(清·邹祗谟《师师令·丁未社日》)
不仅可以不做针线,还可以跟异性交往。古代湘水一带每年春天祭拜土神谷神之后,都要举行一次踏盘仪式。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在野外以脚踏地,边歌边舞,将情投意合者作为自己的对象,当各自选定对象双双回家后,踏盘仪式即告结束。宋·沈辽的《踏盘曲二首》记录了这种风俗:
湘水东西踏盘去,青烟白雾将军树(指大树)。社中饮酒不要钱,乐神(司乐之神)打起长腰鼓。女儿带环着缦布(粗布),欢笑捉郎神作主。明年二月近社时,载酒牵牛看父母。
胡卢笙,不着簧。细腰鼓,三尺长。吹笙击鼓山之旁,噭跳(即噭誂,声音清畅)宛转乐盘王(即盘瓠,传说中瑶族、苗族、畲族的始祖)。盘王死来三千年,古曲旧词至今传。山祥水气不断处,坏木烧作兜娄烟。
秋社的风俗与春社基本相同,所不同者仅仅在于春社祭社是向社神祈求丰收,秋社祭社则是因丰收而向社神报答神功。这从下面所录唐宋元明清各代表现秋社的诗歌即可看出:
稻熟瓜累岁有仁,烹鸡割豕祀田神。分腥(分生肉)不觉归来晚,一幅云烟拥醉人。(唐·吕从庆《丰溪秋社》)
邻老相邀趁秋社,神巫箫鼓欢连夜。明年还似今年熟,更拚醉倒篱根下。(宋·李若水《村家引》)
雨馀残日照庭槐,社鼓鼕鼕赛庙回。又见神盘分肉至,不堪沙雁带寒来。书因忌作闲终日,酒为治聋醉一杯。记取镜湖无限景,蘋花零落蓼花开。(宋·陆游《秋社》)
江南太平重秋报,村东村西田鼓闹。岁无旱溢国无兵,露积千仓烟万灶。予时童丱(guàn,古代儿童的一种发式)未忧翁,岂忧无酒可治聋……(元·吴存《秋社》)
村童喧北里,野老报西成(庄稼成熟)。掩豆(高脚食具)豚肩(猪蹄膀)小,吹豳(用籥吹奏豳人的乐歌,系古代祈祷风调雨顺、农业丰收的一种仪式)羯鼓鸣。神鸦飞食肉,社鼠坐分羹。醉舞黄花下,巫阳(古代传说中的女巫)象版(象牙手板)轻。(明·成鹫 《秋社》)
相逢相问属秋天,共说今年胜旧年。田祖有神宜报赛,吹箫击鼓备芳筵。
盘有粢兮鼎有牲,同来祀社告西成。祭馀不用留神惠,相劝庄人酒共倾。
酒酣耳热歌声起,翘首村村夕照微。散社忍教相别去,醉闻箫管又忘归。
(清·黄敬《秋社竹枝词》三首)
——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系列——
有缘继续:
感谢关注,欢迎转发